8月7日-10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主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共同承办的结核病防治领域的高规格学术盛事——2025年结核病学术大会在首都北京召开。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党委书记徐鸿、副院长姚晓军带领结核病学科、胸外科、放射科、护理部和重传部等相关人员共24人参加会议。
大会以“科技赋能,精准发现”为主题,精心设计与拓展,设置专家研讨会和28个专场报告,全面汇聚国内外结核病及相关学科的尖端技术与前沿发现,系统呈现最新科研突破、诊疗范式革新和防控策略升级,为我国结核病学术体系注入强劲动能,全面提升我国结核病精准诊疗与全链条防治水平,开启高质量结防事业新篇章。大会正值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七十周年华诞之际,徐鸿书记受邀参加北京胸科医院建院70周年活动。
此次大会,市公卫中心精心组织投稿80余篇,位居全国前列,荣获中华医学会2025年结核病学术大会“先进组织单位”称号,徐鸿书记代表医院上台领奖。
会议期间,市公卫中心结核大科主任吴桂辉教授作为结核病相关疾病专委会主委,组织和主持了相关疾病专场的学术交流,并作《结核与HIV:早期诊断与治疗优化策略整合》专题报告;同时受邀主持“普托马尼研究进展研讨会”。
护理专场:护理部主任万彬主任护师,通过一个藏族患者的就诊故事,深入分析了藏族结核病患者就诊延迟的现状及逐级就医路径。结核四科张燕主管护师分享了《不同治疗阶段的结核病患者自我调节疲劳及心理社会因素的差异性分析》。
诊疗专场:结核三科陈晴主治医师分享了《MDR/RR-TB早期和中期痰菌未阴转的预测因素:一项回顾性全国多中心队列研究》。
胸外科专场:胸外科博士王宁主治医师介绍如何利用先进人工智能语言模型推动区域级胸外科结核专病临床数据库的标准化建设、高效管理与深度应用,为临床研究与诊疗决策提供强大数据支撑。
主动筛查和预防性治疗专场:结核四科时正雨副主任医师分享《利福平耐药肺结核家庭密切接触者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状态和危险因素分析》,结核二科谢芳晖副主任护师分享《从政策强制到患者赋权:校园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者预防性治疗决策的困境解构与路径重构》。
结脑专场:呼吸内科王艳主治医师,深入分析了IVF - ET与妊娠合并结核患者发生结核性脑膜炎的关系,为临床医生在面对此类特殊患者群体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营养/超声专场:结核一科护士长余巧林主任护师对 “老年结核患者营养现状与躯体功能的相关性分析”进行了阐述,为老年结核患者的营养管理提供了针对性建议。
潜伏感染专场:结核二科谢芳晖副主任护师通过质性研究,分享《十字路口的抉择:中国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人预防性治疗决策的多维困境与破障路径》;结核六科赖敏副主任医师提出基于病原学强度的分层策略,将资源精准投放于高危人群,为社区暴发处置提供可复制模板。
重症专场:重症医学一科陈奕霏主管护师、杨娇主治医师分别分享了《脑电双频指数(BIS)联合RASS对有创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结核患者镇静效果评估》《在重症监护室中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的相关研究。
相关疾病/感控专场:结核五科主任李秀主任医师主持会场并进行了精彩点评。结核大科护士长姚蓉主任护师分享了《结核病患者居家治疗期间感染控制的最佳证据总结》。
儿童专场:结核二科陈金玉主治医师则深入探讨 IFN-γ 与 IL-2 联合检测对儿童活动性结核病的诊断优势。通过分析影响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证实该方法可显著提升早期诊断准确性。结核四科梁丽主治医师针对婴幼儿结核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住院期间死亡因素展开分析,发现婴儿结核患者需警惕呼吸衰竭风险,强调应及早进行炎性标志物监测与干预。
除了15篇论文进入大会发言,还有34篇论文进行壁报交流、18篇论文进行书面交流。其中,陈晴医生的《中国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患者早期与中期培养未转阴的预测因素:一项全国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获评高质量投稿论文。
本次大会汇聚来自国内外结核病防治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参会人员与领域同仁共同探讨结核病防控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策略,并将此次大会的收获作为前行的动力,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为推进结核病防控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